2)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英雄的魅力_催泪系导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性错误,但这种做法,的确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影片第二个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黄飞鸿形象。和一般的功夫片不同,赵千版的黄飞鸿是有“形象”的,而且身份和性格都相当复杂:他既是普通百姓,又是地方上知名的武术家,更兼任黑骑军教头和民团总教练;他虽然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对官府之腐败和民众之愚昧深恶痛绝;他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持开明态度,但仍然时刻不忘民族自尊自爱自强;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是主动且坚定的,但在爱情方面,他却是被动而内敛的……将现代性格投入古代角色,李易导演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无疑拉近了角色同观众的距离。

  看完电影,不得不感叹,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华国近代史,真的让人无比地感慨和庆幸,感慨这条救亡图存之路革命者们走得太艰辛了;又无比庆幸先辈们的血与泪没有白费,今日之华国如你们所愿。

  很多人看到了黄飞鸿的故事,却忽略了这也是在讲华国的近代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黄飞鸿》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在清末,当时正值慈禧当政,也是大清国最颓靡、最动荡的时代,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有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华洋纠纷频繁。鹰国向清政府以非常廉洁的价格在沪上建立租界后,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华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继鹰租界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朝设立租界,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租界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了国中之国的现象。

  诸国列强在清朝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对国土的主权丧失,快速消耗了清政府在平民中的公信力。民间无法依靠政府,许多平民开始热衷于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风大振。黄飞鸿的形象,就是当时民间武术团的精神代表。

  “冲突”,是剧本情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黄飞鸿》里的冲突,来自当时的华洋对抗,文化的对抗,时代的对抗。

  在《黄飞鸿1》中,黄飞鸿第一次见到十三姨的场景里,海归的十三姨向黄飞鸿握手,黄飞鸿愣了一下,向十三姨拱手作揖,此时的黄飞鸿是当时华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缩影,古板,守旧,排外,而海归的十三姨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对国外的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人的相处在电影里营造了非常多的冲突点和笑点,也映射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第一部里面,其实还有一点,如严振东临终所言:我们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洋炮。

  也暗示了冷兵器时代在近代的终结。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有一个场景,外国人贩子商人为了暗杀黄飞鸿,在戏棚里开枪扫射,很多平民因此受伤,黄飞鸿反倒受清

  请收藏:https://m.jdkta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