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六章 杨嗣昌受命剿寇_明末之天降神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殿内啰啰嗦嗦近一个时辰,大意就是如今国库有钱,各路朝廷大军枕戈待旦,建奴一时无法再入寇,正好乘此时机一举剿灭之,请皇帝下旨,用洪承畴也好杨嗣昌也好,必能凯歌高奏,绝对好过丧师失地,步步退却的法子,高师成索性一言不发,崇祯则被搞得昏头胀脑,挥了挥手让刘宇亮高师成薛国观陈新甲留下,其余的先回去吧,等内阁商量好再说。

  十几个官员一出殿门,崇祯立即问道“高卿家一言不发,是觉得反对四面围剿之策乎?”“然也,靡费太多,朝廷负担太重,况流寇惯于声东击西四处流窜,稍有不慎,即会让其突出重围,致使官军前功尽弃,十余年来屡剿屡起,皆是如此,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始终未能尽功,唯有加强赈济,加强城防,纷化瓦解,不使其获得立足之本方能一劳永逸。”崇祯觉得有理,洪承畴的奏章昨天已经看过,大意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坚壁清野,退守大城池的说法,孙传庭则完全赞成神兵卫主张,他认为朝廷不必急于一时,现在新军初编,各地军队急需补充,应该养精蓄锐,待新军练成虽十万百万流寇亦无惧,而杨嗣昌的奏折认为可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驻军,乘建奴无法入寇时机,迅速剿灭流寇。

  “那有谁领兵前往呢”崇祯问刘宇亮他们,刘宇亮认为让洪承畴总督各路兵马,薛国观则推荐杨嗣昌督师,陈新甲认为两个各管一路,齐头并进高师成则认为让洪承畴进京,由孙传庭指挥即可,崇祯说明日朝会再商量吧,他是真的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急躁的心理决定了他的处事风格,然后他让高师成留下,余人先退出,殿内只剩下崇祯高师成和王承恩三人,崇祯终于有机会问成国公的事了,说卿的信中说成国公历史中不光彩,是何说法,高师成说这会牵扯到太多惊天秘密,怕皇帝接受不了,还是不说为好,崇祯思考了一下,说他有心理准备,即使是大逆不道之事但说无妨,朕绝不怪罪。

  高师成见他态度坚决,于是也不隐瞒,将甲申巨变,皇帝托孤,成国公率许多勋贵开门纳降一一道来,一旁的王承恩几次欲阻止,都被皇帝制止了,几年之后李自成携百万流寇攻陷北京,朝廷百官延误南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段悲壮历史,娓娓道来,听得崇祯脸色由红变白,几乎晕倒,朕竟然是亡国之之君,众多朝臣竟然弃君父于不顾,投降了流寇,还把太子交出,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沉默半响,崇祯问道“此事神兵卫七千余人皆知否?”高师成点了点头“都知晓,故那天一听是成国公家人闹事,就毫不留情痛下杀手,不过有一点请陛下放心,甲申之事绝不会再发生,比如贾庄建奴之围,按青史上

  请收藏:https://m.jdkta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