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逃向苍天 • 一_人类群星闪耀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场就已清楚表明)无非是用最隐晦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中的悲剧,为自己酝酿中的弃家出走作公开的辩白,同时也是为了求得自己妻子的宽恕,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心灵极度破碎中企求获得精神上完全平衡的作品。

  显而易见,托尔斯泰在该剧中塑造的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萨林采夫这一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而且大概还可以这样认为,这一形象是这部悲剧中虚构成分最少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塑造这一形象,无疑是为了替自己预先表白,他一定要摆脱自己的生活,但是,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当时的1890年还是十年以后的1900年,他都没有找到决裂的勇气和方式。由于缺乏这种意志,剧本也始终只留下片断,仅仅写到主人公举着双手祈求上帝帮助他结束内心的自相矛盾——那种全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而告结束。

  这部悲剧所缺少的最后一幕,托尔斯泰后来也没有再行补写。不过,重要的倒是:他用自己的生活完成了这最后一幕。在1910年10月末的最后几天里,25年来的犹豫不决终于变成了摆脱困境的决心:托尔斯泰在经过几次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弃家出走了,而且是走得正是时候,不久他就安详地、如愿以偿地死去,在静穆中奠祭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我觉得,把托尔斯泰自己的这个结局作为他那部悲剧片断的尾声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我试图以尽可能忠于历史和尊重事实与文献的态度把这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结局写出来。我深知自己并无奢望:想以此来任意补充和代替列夫·托尔斯泰的自白;我不是要把自己同他的那部作品掺和起来,我只是想对那部作品尽我绵薄之力。我在这里所作的努力,不是要去完成他的剧本,而仅仅是想为他那一部未完成的剧本和未解决的冲突写出一个独立成篇的尾声,唯一的目的是要给那出未完成的悲剧以一个悲壮的结局。这也就是这一尾声部分的意蕴和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努力所求的宗旨。如果万一要演出这尾声部分,那么必须强调指出,尾声中发生的情节在时间上要比《光在黑暗中发亮》晚16年,而这一点务必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扮相上体现出来。他晚年的几张出色肖像可以作为化妆时的模型,尤其是在沙马尔京诺修道院他妹妹那里时的那张画像和灵床上的那张照片。他的工作室也应当布置得同历史上一样:惊人的简朴,令人肃然起敬。纯粹从演出的角度考虑,我希望尾声部分能并入《光在黑暗中发亮》片断的第四幕,但幕间需隔较长时间后再演出(尾声中的主人公已用了托尔斯泰自己的名字,而不再是影射自我的人

  请收藏:https://m.jdkta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