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喜峰口破_我来做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顺天巡抚驻遵化,蓟镇总兵驻三屯营。而蓟辽总督是后来才出现的产物,刘策此时驻扎在密云,也就是古北口方向。

  蓟镇的防御还是归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彦国负责。其中,以辽东总兵吴襄率所部及游击将军吴三桂率京营兵三千死守。

  喜峰口上,蓟镇喜峰口参将时希明站在城墙上,一身布衣,腰佩长剑,手扶着垛口,观看五十步外瓮城上的战斗。

  但见三个兵在瓮城上攀附而来。两人穿着钉着铜钉的棉甲,带着皮盔,手里拿着精铁长刀。另有一人穿着银光铁甲,带铁盔,铁盔上长尾红缨,背上斜尖插着一杆白旗,手里拿着一杆长枪。

  “嗬嗬…”

  三人嘴里都是大声嚎叫,从云梯上翻上城墙,一刀一个,瞬间砍死明军五人,余者四散逃跑,一个小旗顿时就废掉。三人大声说着胡语,迎向城墙上的另外一个小旗,气焰十分嚣张。

  后金军中编制粗略可分为:黑营、红甲兵(红摆牙喇兵)、白甲兵(白摆牙喇兵)。一个后金牛录也只有十个白甲兵。

  为首这兵,身材矮壮,银光铁甲,显然就是一个白甲。乃是军中精锐。

  三十步外,明军一名弓箭手一声不吭的张开手中的强弓,大拇指压在中指上,弓弦张开,大喝一声“死!”,弓如满月,“嗖”的一声正中那白甲兵咽喉。

  一箭射翻在城头。

  “钟哥儿,射的好。”守在瓮城上的明军有一两百人,在那弓箭兵附近的明军纷纷高呼,鼓舞士气。

  就在这时,城下一根重箭抛射而来,正中明军这弓兵的肩膀,听得他惨叫一声,大片的血迹顿时涌出来。瞬间丧失战斗力。而这还得益于他身旁的哥哥推了他一把,避开要害。

  而他哥哥后心正中一根重箭,血水浸染着他的鸳鸯袄。气息已经虚弱,“小弟,快跑!跑!”

  后金重箭,箭杆粗而沉,箭刃扁平,开有血槽,以这明军射手身上破烂的鸳鸯袄根本没有任何的防御力。而实际上,箭矢人人都是用的脏箭。

  即在粪便中浸泡过的箭头,射在人身上,稍后就会引起各种破伤风、感染等病。

  在血红的夕阳之下,抵近关城下射击掩护的一队二十人的后金兵神色倨傲的收起大弓,准备跟着前面的兵攀城而上作战。

  个个凉帽,前额剃光,留着金钱鼠尾。穿着青色的箭衣,马蹄袖,身侧两袋箭囊,身背的粗大步弓。

  这是标准的后金八旗兵配置。

  喊杀声、呼嚎声、鼓声声在这小小的一段长城上回荡着。而站在喜峰口参将时希明的角度看去,那就是前方瓮城被建奴一鼓而下。

  时希明的腿肚子都有些发软。

  这些兵的凶悍,远超他昔日作战的蒙古兵。他一个喜峰口参将统兵五千。但算上吃空饷,养家丁,合起来只有三千兵不到。单单是城下列阵的后金兵就有五千余。

  这仗怎么打?

  难怪这十年来,建奴东征西讨,打的四周臣服。大明也是节节败退。

  “大…人,我们现在怎么办?”身旁亲兵打着哆嗦、上牙磕在下牙上颤抖的询问。

  时希明叹道:“降了吧!”

  少顷,喜峰关上的大明旗帜落下,升上一面后金的旗帜,随即关城打开。

  正白旗的兵涌了进去。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喜峰口破。

  …

  …

  明天顺年间,顺天巡抚邓汉,遍察蓟镇诸关之后,向英宗皇帝奏言:“蓟镇十二路各关虽无处不险,而平原大川,可容数十万大举入犯,又当贡使出入之路,则喜峰、潘家口为最、

  ——《迁安县志》

  请收藏:https://m.jdkta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