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架感言_龙巢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本群鸦里的等级设定,什么思念体,什么实在、现象、效应、规律、真理、规则,最后升格为概念,无需任何实体,不需要任何实质基础支撑,能够渗透认知去扭曲和改变实在层面的事物。

  这套灵感来自于唯物辩证法(大概是,时间过于久远,我已经记不得灵感来源到底是哪了)的设定。

  什么第四面墙啊概念啊,动不动就上升到叙事层的设定是听上去很牛逼,但最后怎么样,还不是作者打一架的事情?

  当然,这东西是有认识基础的,各种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书和资料我也不是白看的,就和网络骂战一样,一刀切地简化之后,结论还是谁拥趸者最多,谁牛逼。

  看夜鸦的老书友大概知道,就和不少新人作者一样,刚写书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那种“我老大,天老二”的想法,总是觉得别人写书没我牛逼,读者意见和我不同,我就直接上去和对面论,那些说出来的东西和书里完全不一样的,更是直接上去骂你丫到底看没看过,张嘴就喷?

  但是,现在,早就不同了。

  跟别人对喷,只能让自己生气,让自己心情不好,甚至让自己身体气出问题来,有啥意义,有啥好处?

  能够说清楚“真实情况”,让其他读者不被误导?

  想多了。

  我已经好久没看小说了,仔细回忆一下,就算是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一目十行是经常的事情。

  我不喜欢直接评论,但我看到不少一目十行+记忆力衰退的神奇读者,信誓旦旦地说出一句话,还错得离谱,别说只要往回翻一页,就算下一句就解释了,但人家还是很着急地表示出自己的观点。

  哪怕错得离谱。

  后来,又经历了疫情,看了一次次网络骂战,就赫然意识到,有时候,一些人上网,他喷书的时候,真就不一定是觉得你书有问题,可能就是心情不好,不爽就喷。

  可能他换个时间再来看,就不会喷的那种。

  情绪上头牵连的事情太多了。

  还有的人,本来对你没意见,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记错,但只要和人对上,吵起来,就会因为逆反效应、沉没成本,反而去支持自己原本不确定的观点,甚至变成坚定不移(这点我亲身经历过)。

  见得多了,想得多了,而且因为书的成绩本来就不好,所以我也不看重书能给我挣多少钱,这些年几本加起来还没几个月的加班费高。

  没了利益牵扯的情况下,就更佛了,完全变成兴趣写书。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当时我说我“兴趣写书,不会太监”的时候,有个书友说,兴趣写书,那不是更容易太监吗?

  一句好像也很平常的话是吧?我那个时候突然就悟了。

  为啥要刻意去搞什么剧情起伏啊?为啥要特意为了“引人入胜”,去设置什么环节?

  按

  请收藏:https://m.jdkta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